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森林防火,是指预防和扑救森林、森林、林地火灾。本规定适用于城市市区以外的一切森林防火工作。
第三条 森林防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扑灭的方针。
第四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各级林业部门对森林防火负有重要责任。林区各单位必须实行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的部门和单位领导负责制。
第五条 预防、扑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第十二条
有森林、林区的基层单位应当配备兼职或者专职护林员。护林员在森林防火方面的具体职责是:巡逻森林、管理山火、及时报告火灾情况、协助有关机构调查处理森林火灾案件。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森林火灾,必须立即扑救,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
第二十八条 森林火灾分为:
(一)森林火灾:受影响森林面积不足一公顷或者其他林地发生火灾的;
(二)一般森林火灾:受灾森林面积在一公顷以上一百公顷以下的;
(三)重大森林火灾:受灾森林面积1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的;
(四)特大森林火灾:受灾森林面积超过1000公顷。
第二十九条
森林火灾发生后,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森林防火指挥部应当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调查起火的时间、地点、原因、起火人、受灾森林面积和堆积情况、扑救情况、扑救材料等情况。消费、其他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并记录在案。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第一项至第四项行为之一的,处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第五项行为的,处五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第六项行为的,处罚款或者警告。 、责令限期重新造林、赔偿损失,并可以并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一)森林防火期间,在野外吸烟、随意用火,未造成损害的;
(二)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进入林区的;
(三)违反本条例规定使用机动车辆、机械设备的;
(四)存在森林火灾隐患,经森林防火指挥部或者林业部门通报后仍未消除的;
(五)不服从消防指挥机构指挥或者延误灭火时机,影响消防救灾的;
(六)过失引发森林火灾,尚未造成重大损失的。
责任人员有前款所列行为或者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失职的,还可以根据情节和危害后果,由所在单位或者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章 森林火灾扑救
第一节 森林火灾的类型和特点
森林火灾是一种自然灾害。从各地森林火灾档案来看,绝大多数森林火灾都是人类造成的,是受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因此,森林火灾具有天灾和人祸的双重属性。联合国将大规模森林火灾列为世界八大自然灾害之一。森林火灾作为一种自然灾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彻底消除森林火灾是不可能的。世界森林防火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地方越长时间没有发生森林火灾,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性就越大。人们只有了解森林火灾的发生规律,才能控制和利用森林火灾。
根据森林可燃物种分类,森林火灾可分为地面火灾、树冠火灾和地下火灾三类。地面火灾和树冠火灾分为快速进展的地面火灾、稳定的地面火灾、快速进展的树冠火灾和稳定的树冠火灾。
地面火灾最为常见,一般占森林火灾总量的95%以上,树冠火灾占百分之几,地下火灾(泥炭火灾)占不到1%。对森林造成最大损害的最危险的森林火灾是树冠火灾。冠火之后,通常一切都会消失。
第二节 森林防火的原则和原则
扑灭森林火灾的基本原则是破坏其燃烧条件,防止燃烧三要素——可燃物、氧气和热源(火源)结合在一起。只要消除这三种元素中的任何一种,燃烧就会停止。
基于上述原理,扑灭森林火灾有三种基本方法:一是散热降温,使燃烧的可燃物温度降至燃点以下而被扑灭;二是隔离火源,将燃烧的可燃物与未燃烧的可燃物分开。隔离、破坏预热效果,达到灭火的目的;第三,切断或减少森林燃烧所需的氧气,使其窒息而熄灭。
扑救火灾时,首先要控制火势的蔓延。这个过程是最复杂和劳动密集型的。这是整个森林火灾扑灭过程中的关键阶段。灭火队伍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火灾现场,从被烧毁的林地(含荒地)进入火灾现场,并从森林火灾中撤离。从火场两翼开始,沿火场边缘扑灭明火,并在火场周围,尤其是通往重要林分的方向构筑防火屏障,并用水或土壤补充火场边缘,消除火场中的燃烧颗粒。火灾周围的区域。只有用防火屏障可靠隔离,且距火场边缘20~30米的火场内没有森林可燃物危险燃烧的,才可认为已被扑灭。但在干燥多风的天气条件下,阵风常常将火场燃烧颗粒吹过控制线,落入未燃林区,形成新的火源。
应立即使用一切手段将受控制的火彻底扑灭。这是第二个主要过程。扑灭火灾现场的所有明火,应先扑灭火灾现场周围的火,再扑灭地面上剩余的火苗。剩余的火。
实践中,有很多明火看似完全熄灭,但在强风中又重新点燃。由于被扑灭的大火烧毁了地面,有时由于一些在灭火过程中未被发现或遗漏的隐性燃烧,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后又出现了新的火源。在干燥多风的天气里,如果不组织人力看守这些火源,又不能采取措施扑灭,这些火源就会成为死火死灰复燃、蔓延的原因。因此,扑灭任何火灾后,必须保卫火场,这是扑灭森林火灾的第三步。
森林灭火的基本特点是:战线长、可燃物多、交通困难、装备差、地势险、水源远、人口少、技术水平低。森林火灾一旦发生,扑救难度很大。立足我国国情,扑救森林火灾的原则是“早扑、小扑、早扑”。
第三节 扑救森林火灾的基本方法
扑救森林火灾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手工打浆
是扑灭地面火灾常用的方法,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灭火机理是:使用灭火工具抑制火势,减少氧气供应;用灭火工具扫除已着火的可燃物、灰烬、木炭、火花,使未着火的可燃物与火源隔离,破坏预热效果。 。方法是:组织灭火队伍为3-4人一组,用新鲜树枝或手持灭火工具连续轮流打击火线,直至蔓延得到控制。操作方法是:轻按并同时扫。随后他趁机猛扑进去,很快控制了森林火势的蔓延。多地生产的2号工具和桥山森林消防大队生产的多功能灭火耙、铁扫把等,是人工灭火的有效常用工具。
2.用水灭火
水是最便宜的灭火剂,可以扑灭地下火灾、地表火灾和顶部火灾。特别是冷场火灾、未清理的伐木场以及植被茂密、腐殖质层厚的原始林区,必须用水扑灭火灾。
3.用土灭火
用沉积物覆盖燃烧材料会减少氧气供应,甚至隔离氧气并破坏燃烧条件。这是一种较古老的灭火方法。如今,船舶和古庙中仍设有用于消防的沙箱、沙袋。在森林灭火中,在没有水的情况下扑灭堆砍伐和木材火灾时,这种方法更加省事、有效。方法是用锄头、铲子等工具在附近挖出松散的土壤,将土壤提起并向火焰抛掷,直至火被扑灭或燃烧物被完全覆盖。
4、使用气体灭火
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当风速大于15m/s时,风就能扑灭火灾。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风灭火器。风力灭火器配备两名操作人员,一名携带机器,一名携带油,轮流操作。根据地形、火情、天气、风向等诸多因素,可采用以下灭火方法。
(1)单机灭火技术:将风力灭火器侧向火线外。身体与火的距离取决于火的强度和防护设备的状况。
(2)双机灭火技术 双机灭火是指两台风力灭火机紧密配合,以合力达到灭火的目的。双机灭火器如果使用得当,扑灭1.5m左右的火灾是没有问题的。
(3)三机灭火技术
三机灭火是指三台风力灭火机组成一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协同工作来灭火。采用该风机组合灭火,不仅可以扑灭中、弱表面火灾,而且对于2.5m左右的表面火灾也非常有效。
5、化学灭火:化学灭火剂的灭火效果是水的10倍。它们可以扑灭强烈的火焰并且不太可能重新点燃。
6、航空化学灭火是指利用飞机撒播化学灭火剂。
7、空中灭火:利用直升机运送训练有素的森林警察或专业消防队员快速赶赴火灾现场,将森林火灾扑灭在初期,是国内外最先进的灭火方式。
8、用火扑灭火灾。这是扑灭森林火灾更为有效的方法。但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人来掌握,否则很容易造成更大的火灾和人身伤亡。
9、设置防火带,防止火势蔓延。设置防火带防止火灾蔓延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手动打开防火带;二是手动打开防火带;三是手动打开防火带。二是对生土区进行爆破;三是使用灭火剂建立隔离区。
10、人工催化沉淀灭火。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人为影响当地的天气物理、化学过程,以达到增加降水、扑灭火灾的目的。
第五章消防安全
1.消防安全知识
1.消防安全规则
(一)不得动员残疾人、孕妇、儿童扑救森林火灾。
(二)消防队员必须接受消防安全培训。
(三)遵守火灾现场纪律,服从统一指挥调度,严禁单独行动。
(4)始终保持畅通的沟通。
(五)消防队员必须配备必要的装备,如头盔、防火服、防火手套、防火靴和消防器材等。
(六)密切关注火灾现场天气变化,特别是森林火灾扑救伤亡较多的下午天气情况。
(7)密切关注火灾现场可燃物的种类和可燃程度,避免进入易燃区域。
(8)注意火灾现场的地形情况。消防人员不得进入三面环山、马鞍形山谷、狭窄草塘沟、狭窄山谷、阳坡等区域直接扑火。
(九)扑救森林火灾时,应提前选定防火安全区域和撤退路线,防止发生事故。一旦陷入危险区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自救。
扑救地下火灾时,一定要查清火灾范围并做好标记,避免误入火灾区域。
(10)消防员体力消耗较大,必须及时休息,保持旺盛的体力。
2、火灾现场自救
消防人员一旦遭遇森林火灾包围或袭击,必须果断决策,迅速选择突围和逃生路线,采取正确的避火方法,避免造成人员伤亡。
在相对开阔的平坦地区,可以依靠河流、溪流、道路,用点火器点燃迎头火,这样新的火头就会逆风向大火头蔓延,阻挡火锋解围。请注意,控制线另一侧必须有巡逻人员,以防止飞火形成新的火点。
(1)点火救援
在没有江河、溪流、道路可依靠且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用点火器顺风点火。消防员会顺着火势进入烧毁区域躲避火灾,并用手挖出地下湿土,并贴近湿土呼吸。或者用湿手巾捂住鼻子,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二)被迫顶风越过前线
在不满足点火或其他条件时,避免迎风行驶。选择已被烧毁或杂草稀疏且地势平坦的区域。用衣服遮住头部,逆风快速越过火线,进入烧毁区域安全逃离。
(3) 躺下避烟(火)
来不及生火,且附近有河(河)或迎风平坦、无植被或植被稀疏的地方时,用水打湿衣服,捂住头,双手放在胸前,躺下灭火。避免烟雾(火)。躺下避烟(火)时,为防止烟气窒息,应用湿头发捂住口鼻,扎一个坑,紧贴湿土呼吸,以免烟害。
(4)快速转账
当发现火情且人力无法控制时,只要时间允许,迅速转移至安全区域,避免人员伤亡。
3. 危险环境
恶劣的气候条件、不利的地形和易燃的可燃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扑灭森林火灾的过程中,造成了极其危险的森林火灾环境。
(1)恶劣天气条件
10:00至16:00,特别是下午,风大干燥,火灾现场气温高,相对温度低,风向多变,火灾现场烟尘滚滚面积大,能见度低,是扑灭森林火灾极为不利的时期和天气条件。大风是防火期间最危险的天气条件。风是影响森林火灾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2) 不利地形
狭窄的山脊线(山脊)是危险的地方。那里经常发生热辐射和热传导,温度极高,让人难以忍受。如果山脊线附近发生火灾,火灾行为将迅速变化且不可预测,这是此类地形的典型特征。这是因为森林火灾导致空气升温并上升到斜坡上,与从山坡吹来的冷空气相遇,导致不稳定的阵风和湍流的空气运动。
狭窄的山谷(或狭窄的草塘沟渠)和岩石裂缝可以改变森林火灾行为。狭窄的山谷(或狭窄的山谷、草塘沟渠)、山谷河道堵塞,会增加热空气的传导速度,容易产生新的着火点。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许多狭窄的山谷只有一个入口和出口。这个山谷叫葫芦峪,意思是三面环山。它的作用就像排烟管一样,为强烈的上升气流提供通道,为空气补充创造条件。
马鞍谷是两个高点之间的低洼地区,往往是温度极高、浓烟滚滚的危险地带。
4. 危险情况
(1)在火灾现场外露营时。
(2)接近火灾现场时。
(3) 附近有火源但看不到火源时。
(4)向烟尘多、无火源的方向攻击时。
(5)当火从头顶飞过时,可能会引起新的着火点。
(6)当您距离火灾现场很近且不清楚火灾现场情况时。
(7)进入山凹地区时。
(8)在陡坡、悬崖附近救火时。
(9)当温度越来越高时。
(10)当风速越来越大时。
(11)风向多变,不可预测。
(12)在无支撑的区域采用间接灭火方法时。
(13)当你迷失方向时。
五、消防人员基本要求
(一)指挥员基本要求
及时了解火灾现场的天气情况,正确分析判断火灾行为变化,关注可能存在的危险区域,明确接近火灾现场时的疏散路线,对火灾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准备。
(二)消防人员的基本要求
关注火场天气变化,特别是午后间歇性天气情况,人员伤亡较多。时刻注意地形变化,特别注意坡向、坡度、坡位的变化。遵守火场纪律,服从命令,不得擅自行动。
六、灭火阶段的安全
(1)接近火场时,应时刻注意地形变化,避开狭窄的山谷、陡坡和马鞍地区,避开高大宽阔的草塘,并注意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2)在迅速蔓延的地面火或顶火面前需要开辟隔离区时,必须设立安全避难区。
(3)扑救地下火灾时,禁止在着火区域行走。
(4)灭火时,应从火场两侧接近火线。严禁正面战斗。
(5)进攻火线时,如发生火灾,应迅速进入着火区域,以免发生危险。
(六)露营时禁止选择下列环境的露营地。
三面环山;山脊的鞍座;狭窄的草池沟;沙土松散或岩石裸露、无植被的陡坡脚部;地势低洼的干涸河床;并在一棵孤立的大树下。
七、扑救森林火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要从火源处接近火源。从火的尾巴和翅膀接近火。救火时,从火场两侧接近火场。
(2)不要从山上、下山、越岭、马鞍接近火源,而应从山下、山周围接近火源。
(3)不应在山火和山脊线上方开设隔离区,而应在山后坡开设隔离区。
(四)开设隔离区时,应当确定或者开设安全逃生区域,畅通疏散路线。
(五)隔离区开启后,必要时可沿隔离区内缘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迎头射击,以拉宽隔离区宽度。
(6)火灾现场附近有河流、溪流、公路、步道、铁路时,在统一组织下,也可作为迎头扑救的基地。但要防止公路、铁路桥涵火灾逃逸。
(7)休息时,应在灭火的火线边缘休息。
地面灭火歌
如果火势强大,我就间接攻击它;如果火势猛烈,我就间接攻击它;火弱,我就直攻;火弱,我就直攻;火弱,我就直击;
冲锋陷阵分头作战,团队并肩作战;
上山时被火驱走,下山时被火挡住;
不在危险地区灭火,而在安全地区坚决扑救;
集中优势,彻底战斗。当火势变化时,我变得灵活并战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zfhwl.com/html/tiyuwenda/7209.html